社論:貨幣政策支持實體經濟務求穩且準
臨近年末,各部門紛紛召開工作會議總結2021年主要工作,分析當前形勢,部署2022年工作,央行也不例外。繼27日召開工作會議后,央行行長易綱又在近日公開答記者問,重點提及明年貨幣政策如何支持實體經濟,助力穩增長,備受關注。
此前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,2022年經濟工作要穩字當頭、穩中求進,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靈活適度,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,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實體經濟特別是小微企業、科技創新、綠色發展的支持。這其實就為2022年的貨幣政策定下了基調,一要穩,即政策穩健,助力穩增長;二要準,聚焦小微企業、科技創新與綠色發展。
央行工作會議部署2022年任務時亦提出,要增強信貸總量增長的穩定性,加大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,保持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同名義經濟增速基本匹配;并實施好普惠小微貸款支持工具、普惠小微企業信用貸款支持計劃接續轉換工作,持續完善金融支持科技創新體系,加強綠色金融工作的有序推進。易綱的答記者問,也著重提到要以三個“穩”增強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,做好兩項直達工具政策的接續轉換工作。
貨幣政策之所以要“穩”,主要是經濟穩增長的需要。眾所周知,明年經濟在需求收縮、供給沖擊、預期轉弱的三重影響下,面臨下行壓力,需要宏觀政策發力,貨幣政策作為最重要的宏觀政策之一,作用大、任務重。具體而言,穩主要指貨幣信貸總量穩定增長和綜合融資成本穩中有降。
穩的另一層含義是既要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,又不能造成“大水漫灌”。過去一年多,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面對疫情沖擊經濟,往往采取貨幣大放水的方式應對,造成國內樓市、股市和虛擬貨幣等資產價格大幅上漲,物價也隨之上漲。最近又因為疫情緩和加之疫苗的普及,美國開始縮減購債規模甚至傳出加息預期,有收緊貨幣意味。而在這期間,我國的貨幣政策始終保持穩健,流動性合理充裕,使得資產價格和物價一直相對穩定。未來,貨幣政策仍需“以我為主”,著重解決國內的問題。而貨幣政策不宜過度寬松的原因,是擔心出現資產價格上漲、貧富分化加劇等負面效應。
至于為何要“準”,其實也是基于上述擔憂。我們知道,明年貨幣政策要助力穩增長,信貸總量無疑將穩定增長,這些資金去向何處是個大問題,如果引導不當或監管不及,一旦違規流入股市和房地產等資產領域、在金融系統空轉或進入原本需要持續去產能的行業領域,結果將弊大于利。
因此,對于增量的信貸資金理應明確去處和方向。從當前經濟發展狀況來看,對就業貢獻多、受疫情沖擊大的小微企業無疑是最需要信貸政策支持的,可通過降低融資成本和提升融資便利度緩解這一問題。此外,高科技與低碳綠色產業是中國經濟未來的發展方向,也需要政策的專門支持。
此次央行工作會議與易綱的答記者問也提到,將繼續實施普惠小微貸款支持工具,將普惠小微信用貸款納入支農支小再貸款管理,必要時再進一步增加再貸款額度;安排碳減排支持工具,支持清潔能源、節能環保、碳減排技術三個減碳領域,支持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專項再貸款,等等。
應該說,明年經濟穩增長離不開貨幣政策的支持,既要保持政策穩健且總量穩定增長,又務必精準,引導資金流入實體經濟需重點支持的行業領域。